7月3日下午,建筑工程学院在6206会议室举行榆溪学科大讲堂,邀请中山大学陈洋波教授为广大师生作题为“数字孪生流域洪水预报模型与流溪河模型”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由建筑工程学院李玉根院长主持,科研处吴喜军处长、建工院青年博士教师以及所有研究生参加。

陈洋波教授首先阐述了流域水文模型的最新发展,同时介绍了由其研究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应变化环境影响的流域洪水预报分布式水文模型-流溪河模型,流溪河模型基于DEM进行网格划分,基于遥感技术估算河道断面尺寸,基于粒子群算法优选模型参数,基于并行算法开展云计算与远程预报平台,耦合数值预报降雨延长洪水预报预见期。该模型已在流域洪水预报中得到成功应用,实现了分布式水文模型从科学研究向工程应用的跨越。

李玉根院长表示:陈洋波教授的报告深刻系统地介绍了数字孪生流域洪水预报模型及其在流溪河的创新应用。报告不仅展示了该模型在技术层面融合多源数据、物理机制与智能算法的强大能力,更凸显了其在提升洪水预报精度、延长预见期、服务智慧水利决策方面的巨大实用价值。其研究的先进性、前沿性和显著的工程应用成效,为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极大地拓展了我院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研究热情。

吴喜军处长在总结中指出:“陈洋波教授的研究成果享誉全国,其构建的数字孪生流域洪水预报模型与流溪河模型,代表了该领域的前沿水平,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我国防洪减灾事业提供了核心科技支撑,贡献卓著。”

随后,陈洋波教授结合自己十几年研究生培养经验,他强调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培养理念。他指出,科研需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如防洪减灾),引导学生深耕前沿技术(如数字孪生模型),同时注重跨学科融合与实地应用转化。他特别提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素养、严谨求实的学术品格以及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是成就高水平科研人才的核心路径,亦是流溪河模型等成果诞生的关键支撑。
最后,陈教授与与会师生进行了积极地交流互动。针对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模型优化路径及科研育人等议题进行深度探讨。本次报告会不仅是前沿学术成果的分享平台,更通过思想碰撞深化了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认知。其内容紧扣国家水安全战略需求,对提升建工院科研创新能力、优化学术生态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堪称一场启迪智慧的思想盛宴。